首页教育教学 > 人才培养
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逻辑
发布日期 : 2024-04-18    信息来源:教务部  【关闭】

一、一体化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通道,系统构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衔接贯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衔接贯通过程中,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重点,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基于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既属于本科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别,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其区别在于层次的不同;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区别在于类型的不同。从类型教育的视角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畅通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中高本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师资培养、行业指导、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等领域相衔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持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信息化、物联网、数字化相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的历史交汇期。在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确定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就成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其与学校的改革成效及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性,是对不同教育类型判断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可以细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关联最为直接、最为密切、最为依赖的教育类型,并随着数字化发展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最为有效。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职业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是比其高一个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诸如专业的学制、生源和要求等均有根本性的变化,在职业技术理论要求上,应具有宽厚、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着重体现掌握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和具有较高实践技能,能够在相应专业领域从事技术的应用、设计、管理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职业本科专业培养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胜任具有技术复杂性的操作岗位并在企业直接就业,即刻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应具备更宽广的知识面,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迅速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生产一线问题。

三、一体化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1.深入解读专业目录、专业简介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简称“新版专业目录”)定位清晰,对接现代产业体系,设计了中、专、本纵向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与岗位、职业、产业的对接,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其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专科,职业本科教育等三个层次的专业目录,包括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 349个专业,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以及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职业,构建了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到职业本科的纵向贯通渠道,其中职业本科设置了247个专业。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专业简介”),立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覆盖新版专业目录的全部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基本遵循。

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首先通过专业目录呈现,其基本要求只有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落地”到课堂上,才能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上。新版专业目录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中高本贯通培养,进行系统性的一体化设计、表述、呈现,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在专业名称及内涵、课程体系、核心基础课程等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引领性、适配性和时代性,为提高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供了导向。

2.全面理解专业教学标准

在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下,除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标准、专业简介、学位授予标准已经由教育部发布外,与专业教学标准相配套的还包含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国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各专业标准的框架和条目完全相同,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既包含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又允许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可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索重构课程体系,如按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将课程内容有机重组为相应的校本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8~10门,在统一要求的同时,允许学校对课程门数、课程名称和内容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8~12门,允许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统一提出的课程目录自行选择,以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差异性。

国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各条目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培养目标”定位的类型特征,反映了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的区别;“职业面向”包含对应的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技术领域举例及职业类证书举例,反映了该专业对接的行业和企业;培养规格则反映了该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细化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师资队伍”是对结构化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现状、“达标”情况和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条件”包括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资源配置以及教材、图书、信息等软件资源配置的“达标”情况,反映了专业软硬件资源配置现状及基本要求;“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包含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专业开设的“门槛”,还要进行动态更新,并以多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平台为依托,形成基于教、学、练、评各环节融入数字化教学的新模式。

四是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等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

五是推进职业教育教材数字化转型发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和智慧教育需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一批形态多样、直观形象、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教材,对接真实职业场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和融媒体资源,实现交互、共享、自适应等功能,满足个性化、情境化教学需要。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建设的保障力度

一是完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地方、学校教材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相关项目预算。引导教材出版单位加大对产教融合型教材的研发、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

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开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行指委、行业、出版机构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作用,共建共享行企专家库,健全行企校合作开发教材机制。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教材研究工作。发挥教材研究基地作用,在各类别基金项目中设置相关研究专题,注重产教融合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国际同类教材比较研究,强化教材开发方法、技术路径和典型案例研究,形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材建设新局面。

四是完善产教融合优质教材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健全产教融合优质教材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优质教材审核标准,突出教材校企双元育人效果评价,将教材质量评价纳入国家、省、学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